话说中幅相机

山东泥糠

原载于【http://sites·netscape·net/sdnk/】


多数摄影迷玩够了35mm,总想玩玩中幅相机, 尤其是看到广告上用中幅相机拍的画面,细腻的调子,艳丽的色彩,非凡的质感,为之心动。看看市上的哈苏,碧浪之家,马没牙,都不是价廉之物。在你步入中幅相机之前先问你自己几个问题,要化多少钱,干什么用?能否买到胶卷?有无地方冲洗放大?。如果只是偶尔玩玩,不玩专业,有许多双镜头120 中幅相机(TLR)可供选择,包括我们的海鸥。

TLR的鼻祖是德国的Rolleiflex,国译禄来福来。日本在50~80年代制造了许多双镜头120中幅相机,其中有Yashica、Ricoh、Minolta,物美价廉。Rolleiflex 质量最好,不同的机型价格也不一样,其中F型被收藏家炒的价格大涨已达一千多美元。其他的E、D型也达四百多美元。Rolleiflex的F、E型装备F2.8或F3.5,五片四组镜头,只有70 年代F型用多层镀膜,其它都是单层镀膜。眩光很历害,反而四片三组的天塞头由于镜片少眩光并不历害。

德机和日机的区别不在光学质量上(四片三组的天塞头),而在机身制造质量上。我有一架 Rolleiflex MX-EVS(Type 1),镜头为Carl Zeiss Tessar 75mm/3.5,单层镀膜,大约出产于1950~55,其机械制造水平极高,给人一种精密耐用的感觉。其取景器宽大并有平移视差校正,即可腰际取景亦可翻一面镜子从眼水平取景,这是 Yashica、Ricoh、Minolta所没有的。

早期的Rolleiflex都无Fresnel Lens。取景器比有Fresnel Lens取景器的 Yashica、Ricoh、Minolta要暗的多。我从一个旧相机拆了一个装上去,明亮多了。Rolleiflex不同的机型或多或少都有收藏价值,Rolleiflex的简易型Rolleicord 要便宜的多。Rolleicord省去了摇把过片和一些其它的东西,我没用过不便胡说。1986年曾在北京一家相机店见过旧的Rolleiflex ,品相不好要价RMB 630,和新的Yashica 124G 要价一样。大多数机型只能用120 胶卷。Yashica中幅相机型很多,象Yashica 66、Yashica 124、Yashica 124G。

后期生产的Yashica 124G镜头(Yashinon,80mm/3.5,四片三组的天塞头)用多层镀膜,其镜头解象力和色彩还原都相当不错,尤其用f8以上光圈,与Rolleiflex的F2.8或F3.5,五片四组镜头不相伯仲。用它照的底版放大到45x70cm,调子、色彩、质感都很好。是我用的最多的中幅相机,但其机械制造水平不及Rolleiflex、Minolta,使用很多便宜的塑料和金属,取景器只显示80%无平移视差校正。Yashica 124G一直生产到80 年代,在中国大陆也容易找到。Yashica 124、Yashica 124G 可用120/220 胶卷。

Minolta中幅相机型也很多,分有测光及无测光,造型都差不多,生产到60 年代。其机械制造水平接近Rolleiflex,在Yashica之上。其75mm/3.5四片三组的天塞头口碑不错。一个缺点,其调焦为拨杆式,不怎么结实,很容易断,有测光的用一种停产的古怪电池。大多数机型只能用120 胶卷。

Ricoh 亦有中幅相机,其中Diacord最常见,其75mm/3.5 四片三组的天塞头名声很好,我没用过不敢妄语。

海鸥203、4A-1为我国仿造德国Zeiss Ikonta、Rolleicord。海鸥203为折叠式中幅平视取景相机,75mm/3.5四片三组镜头,用前组镜片调焦,近拍摄对象质有所影响,它和4A-1是不错的入门中幅相机。70 年代Modern Photography曾测试 海鸥203,评价很好。4A-1是我知道的唯一海鸥双镜头120中幅相机装备四片三组的天塞头,其它都装备三片三组镜头,4A-1在1986年要价RMB 100,现在不怎么好找了。日产的四片三组的天塞头和德造的四片三组的天塞头光学质量上没什么区别,你用120 中幅相机(四片三组的天塞头,甚至三片三组镜头)拍摄的照片放大后一定会比你的35mm镜头放大象质好,因中幅放大倍数小,颗粒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