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
      静态页面搜索:         原来网页链接
无忌短信 资讯频道 行色频道 影像频道 玩主频道   器材纵览  数码乐园  摄影基础  摄影经验  器材测试  旅游摄影  专题摄影  摄影资讯  摄影附件

 

一段伤感的历史————犹太人在中国


   作者:Specialist

 发表时间:2004-9-28


 

也许大家都看过《辛得勒名单》,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犹太人在二战其间的苦难,也曾听说在中国有一段犹太人的生活史,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人所熟知,而使得这段历史蒙上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正是带着这种感觉,我和一位上海的朋友到了虹口附近的民居区,还有摩西会堂走了半天,随身只带了Panasonic F7 DC,由于光线很暗,而且都是手持偷拍的,多数照片虚了, 只想跟无忌的网友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很多地方都是耳闻的,欢迎予以补充和指正,但希望不要牵扯到政治上。

在摩西会堂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我们叫他王老师。王老师生于1919年,从小就生活在摩西会堂这里,他曾经在美资TAXCO做学徒,因此会讲流利的英文,他带着我们和一对从英国来的犹太夫妇参观了摩西会堂,并向我们介绍了当年的一段历史:

犹太人在中国主要在两个地方生活过,一个是开封,那是一千多年前从现在的伊拉克附近地区随丝路来到中国生活的,现在已经完完全全跟中国人同化了,他们的后裔看上去跟我们中国人一模一样,只是户口本里有所标示。据说还有个别留有波斯人的外貌特征。还有的就是二战其间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

从1933年到1941年二战其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犹太难民,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000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地。上海成为二战期间拯救欧洲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那时,欧洲犹太人的处境十分危急,一方面希特勒的屠刀已高高举起,另一方面,英、美等国却借种种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在1938年召开的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埃维昂会议上,所有参加国都对犹太人的处境表示同情,但没有一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接收多少犹太难民。就是在这样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面临死亡威胁的欧洲犹太人不得不将绝望的目光转向遥远的东方。

当时的上海正值日军占领后的特殊时期,日本占领军、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三方在上海各行其政,使得上海处于一种"护照签证失控"状态,即外国人进入上海不需要签证,也不需要经济担保,更不需要预先找到工作及出具警方提供的品德证明,这就给欧洲犹太难民的移入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管理缝隙。这对于许多被关过集中营,而又身无分文的欧洲犹太难民来说尤为重要。 同时,上海人民在自己也沦为难民的艰难条件下,无私地给欧洲犹太难民以鼎力相助,体现出世界主义的"大同"情怀和人类在危难之中难能可贵的同情心,一些在上海的犹太人和犹太组织也积极提供安置救援,这些都是欧洲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在当年,犹太移民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很多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使上海的外貌发生了改变。象我们熟悉的外滩上的和平饭店,AIA大厦等,就是其中最显赫的SASSON所有。沙逊家族早先是巴格达地区的首席财政官,后为逃避当地的反犹狂潮迁移到印度孟买,并在那里重振旗鼓。1843年上海开埠后,大卫·沙逊在上海设立了沙逊洋行上海分行,积极开展对华贸易。1864年大卫·沙逊病故后,次子伊莱亚斯·沙逊于1872年自立门户,建立了新沙逊洋行,并逐渐取代老沙逊洋行,成为沙逊家族在中国特别是上海的代表。随后,伊莱亚斯的长子雅各布爵士长期坐镇上海,鼎力发展在华业务。1916年雅各布去世后,其侄维克多继任新沙逊洋行之总管,除继续发展进出口贸易外,还大力投资房地产和工业,使沙逊家族财富大增,到30年代成为上海滩上首富。二战结束后,沙逊家族将大量资产转移出上海,并将新沙逊洋行总部迁往巴哈马群岛的拿骚。战后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迁到了欧美及以色列。

就在王老师介绍其间,我独自走上了摩西会堂的小阁楼,一个人站在那昏暗的环境当中,一丝阳光从小窗投射进来,一切都充满了怀旧和伤感。

本文章共2页 第1页  1 [2] »  

 相关文章

打印本页       编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版权所有:色影无忌  桂ICP备1100252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桂B2-2004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