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Contax几种机身


小蔡   2002年12月10日


太“古老”的就不说了,这里主要以90年代以后的机种为话题。

似乎在机身的设计制造上CONTAX始终不敌NIKON和CANON,这倒不是京磁偷工减料的结果,依我的看法,这是KYOCERA的光学事业部在相机设计上的“knowhow”不足所至,某些情况下虽然用了上好的材料却未必有绝佳的效果。

先说RTS III,这是MF相机中最强悍的一架机器了,定价上是所有普通版本的SLR中最昂贵的----35万日元,超过R8(34。3万),F5(32。5万)更不用说EOS1V和A9了。

日本人制造相机都有个特点,就是只有最新的技术和素材才会采用在最高级的相机上,90年推出的RTS III上大约采用了5种类的金属(合金),其中镁合金和钛金属在当时都是较为”价高和稀有的”,RTS III在顶盖和底盖上采用这两种合金材料,除了是提高强度减轻重量外,那个年头的确也起到了“豪华”的宣传效果。

从RTS开始,RTS系列的相机都有个不同寻常的大脑门,虽然ST,RX的脑袋也不小,但和RTS III比还是明显有别,RTS III的取景亮度很高,用F8的折反头和ST相比就能明显感觉出来,虽然ST已经够亮的了(ST的反光镜是100%全反射的)。

RTS III是架很有专业感觉的相机,这和它的同门ST(AX出来前仅次于RTS III的机种)和AX比较就可以看出了,RTS III上的很多功能设定都给予了独立的按钮或是扳手,比如说胶片感度的设定,RTS III是传统式的,一目了然,而ST等机都要通过液晶屏和复合按钮来设定,比较繁琐。另外RTS III也和F3,F4,F5一样,在胶片仓的一侧有一根金属的滚轴(其他CONTAX机种都没有),很难说这是否就一定有效果,但高级的感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机械式的B门等,无一不显得”专业”。

喜爱RTS III,还有一点就是它的精良做工,包括快门刻度在内的所有字母数字都是蚀刻,机身虽没有号称防尘防滴处理,但各个金属接合部分严丝合缝,让人感觉很放心。

RTS III虽然生产了12年之久,但产量很低,中期以后KYOCERA对RTS III的生产采用了“少数人,MASTER制”的生产装配检测方式,即生产RTS III的员工必须有”RTS III 制造MASTER”证书。据ASAHI CAMERA杂志对RTS III生产制造的深入采访中提到,在RTS III上生产制造的早期,其中要用到一种“润滑油脂”,这种东西一克的价格是1万日元,RTS III一共用了8万日元的这种”油脂”,这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RTS III定价35万日元的由来。

不过比较“可悲”的是,RTS III在日本市场的2手价格不高,同样成色的比F5要便宜,15万日元基本就可以找到成色是”新品同样”且编号后期的RTS III,最便宜成色在B级的RTS III,只要8万多日元。

再说ST,这是AX出来前的CONTAX 2号机,日本人对ST的评价是”朴实的机能,豪华的做工(价格)”,ST的价格也十分昂贵,虽然比RTS III差了好大一截,但定价也在20万日元,98年ST推出市场前,新品的实际售价也要13万日币,和F3,LX是差不多的。

ST的功能实在没有好说的,没有反光镜预升,没有多重曝光,体积和167MT相仿,一看就知道这是架为手持拍摄设计的相机,ST的体积虽小但比重很大,竟然有800克的净重,很多抓过ST的人都会惊异它的比重,好沉!

ST本身功能虽然简单,但ST的”扩展性”不错,首先是有P7的竖拍手柄,这个手柄还有些作用就是用相对便宜,易于购买的5号电池代替ST用的7号电池,另外上了P7后,还可以把ST歪在一边的三脚架孔”移”到中间来。不过加了P7后的ST可不轻。

ST还有个RTS III,RX等都比不上的优点,就是它有D7的数据后背,通过它可以选择在胶片之间打印曝光数值或是前两张底片上集中打印。

ST无论用哪种电池都非常省电,这一方面的开支节省不少。

虽然缺乏反光镜预升,但ST的震动非常小(声音倒是挺大),估计得益于小而有重量感的机身,我用ST加500毫米的折反或是微距头近拍,都没有出现过因为震动影响像质的情况。

日本市场上的2手ST和ST+P7现在都不算少,同样成色的前者多数比后者贵一些,原因估计是在重量上,很多2手的ST+P7都没有原来ST的那个底盖,所以不像我的ST和P7”可放可收”。

和RTS III比ST的产量更少,估计只有13000台上下,2手价格从5万多到8万不等,主要集中在6万多日元。从结构上看ST有很多是和167MT一样的,但ST的口碑似乎要好得多,几乎没有什么抱怨,估计一是ST的使用者很少,二是ST的选材和品质管理要比167好很多(毕竟价格贵上一倍有余,而且设计年代也晚了6,7年)。

ST的做工也很棒,各个金属接合部分严丝合缝,值得吹嘘的是也有一块非常平整的陶瓷压片板(不是真空吸引的),极具金属魅力的金属机身,小而扎实的手感,对外行来说非常有魅力的快门噪音等等。

上个世纪后20年,比较有名的4大机械相机就是R6(6。2),OM-3(TI),FM2(/T)和CONTAX S2(S2b),其中S2可以说是最没有扩展性的高级机械相机(其他三种都有马达等附件),不过S2系列也有个小小的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有一定的防尘和防滴构造,其他不同的就是S2是钛合金的机身(上下盖)。

98年的时候,我曾经在上述的4种相机中仔细的挑选比较过,可以说各有卖点。R6。2不用说了,徕卡的牌子和可以用著名的徕卡镜头(废话),取景器非常明亮(三者中最好的,虽然OM-3TI吹嘘自己这方面很牛,但它的小脑袋先天不足),但价格是最贵(NND,不是普通的贵),FM2具有最好的口碑和性价比。

OM-3TI则因为仅次于R6。2的售价和OM系统日薄西山而让我放弃(现在好后悔)。余下的就是S2了,S2当时的售价大概要10万多日元,比OM-3TI便宜3万多,但是FM2的两倍。说实在的S2的感觉很像FM2,但金属感和造型有点不同,单纯论机身实在没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而且反光镜震动比FM2还大,亮度也不及徕卡,上不上它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对CZ镜头的兴趣,但我那时对CZ的感觉欠奉,于是就通通做罢。

S2似乎是唯一一款让我在它停产后也不惋惜怀念的高级相机了,我总觉得CONTAX设计相机没有什么长性,R6。2,FM2,OM-3TI都是在前代机种上发展改良来的,而CONTAX特别喜欢另起炉灶,跳跃性太大,不注重前代机种经验的积累,这就造成了CONTAX这个牌子很”经典”,但现代CONTAX少有长命经典且好口碑的机种。

ST后来的停产有很大原因是RX的推出,RX号称”小RTS III”,当然主要是从某些功能上而言的,ST和RX是当时业余高级CONTAX机中功能一简一繁的代表,和ST比RX主要胜在以下方面。

1、做工几乎同样的情况下,价格便宜20%(定价16万日元)

2、除了闪光同步速度和快门最高速度的硬指标略低外,机身内部集成了大量的现代实用功能。

3、机身造型改变,持握性比ST好。

4、在保持ST低机震前提下,RX快门低噪音。

我感觉RX是架性价格比很好的现代MF机器,有着匹敌AF相机的功能,但制造和选材上还很传统全副金属武装,售价也很平易近人。

至于国内某些RX的质量问题,我不怀疑用户的报告,但我很怀疑国内CONTAX的货源渠道,照理说国外的RX的销量要比国内大很多,但品质抱怨之声要少得多,RX真有那么多问题,口碑如此差,想必CONTAX也不会推出继承者RX II了(至少得换个名称)。

从日前看到的RX II 样品,RX II的做工感觉比RX好上一点,主要是以前印刷的刻度,这次似乎有蚀刻的感觉,当然也不排除RX II取消了RX原有的快门速度照明系统。(目前存疑),具体的售价是10。3日元,比停产前的标准售价11。7万便宜。估计在东京这里上市后,最便宜9万多应该可以买到。

至于ARIA,在刚刚推出的时候,我对它是相当没有好感的,从个人的角度我喜欢"比重大"的相机,ARIA轻了点,另外ARIA的非金属也让我觉得它是CONTAX的"堕落"。

不过抱着老观念看问题是要害死人的,从2手店的反馈看,ARIA的质量是不错的,至少发售几年来没有多少质量问题的传闻,另外在大店的样品机,有一些被折磨的外观不成样子,但动作至少都还正常。

在其他厂家把塑料也按器材售价分成几个等级的情况下,CONTAX还是表现了它慢一拍的作风,从权威的资料看,ARIA的"塑料"是"加入了碳素成分树脂",此外还有一部分"塑料"是含有"玻璃纤维"的树脂材料。ARIA最可爱的是它的反光镜箱体依然是金属框架的,虽然这没有什么太多的实际意义。毕竟这个机器的定位赋予了它悠闲生活拍档的地位,而非从事严酷作业的专业机。
ARIA也有个大脑袋,和F70比它的取景亮度要高一些。裂像的情况下,我用加上28-70/3。5-4。5的镜头只是在70端才偶尔出现半黑的现象。

每次被ST+P7压得脖子痛的时候,我都想到ARIA。事实上一些专业的摄影师也把ARIA作为SUB机。照现在趋势看,ARIA是最后一架有良好做工的CONTAR入门机了,从NX上我看到了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