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区域曝光法的学习--校准曝光和显影时间 [主题管理员:wxflql]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近来在学习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当中说到区域曝光法首先需要对曝光和显影进行标准化测试。测试时需要用到密度计或ND滤色片,密度计估计没戏,就算买得起也不至于用了一次就扔掉。ND滤色片因该更实际些,可是哪里可以买得到?

校准曝光和显影时间
以做到完善的影调控制

校准胶片感光度

让我们先从几种校准胶片感光度的方法开始。通常,人们按照胶片厂推荐的胶片感光度设置测光表。如果使用现代35mm相机,甚至让相机自己去识别胶片的感光度。在一般情况下,也就需要做这么多了,但我们还是建议大家检验一下,用这种普通的设置方法,暗部的细节能否完好的保留下来。

1)     最简单也许是最好的办法。把底片放在观片箱上,用放大镜认真查看底片的最亮部位(这些部位在印放照片时体现的是黑色)是否有轻微的灰色影调。如果底片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透明或接近透明,则胶片的感光度就要适当降低。举例来说,如果使用的是Tri-X胶片,感光度为ISO400,被摄体的暗部在底片上显得过亮,就应把感光度置于250。这种简单的校准方法在下述的情况下是最准确的。就是说你照了一整卷胶片,并坚持将被摄体暗部始终置于I 1/2区,也就是说,被摄体暗部始终采用比测光读数欠曝3 1/2的曝光值进行曝光。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显影后在观片箱上仔细查看。如果胶片感光度设定正确的话,底片上的亮部应该显出轻微但明显的灰色影调。

2)     使用密度计进行校准。很少的摄影者使用过密度计。密度计是用来测量黑度的。几乎所有的图片艺术公司和摄影扩印车间都有密度计。请他们帮忙或借他们密度计来测量几张底片。密度计测量黑度是以对数值来表示的。这个数值是被吸收的光和通过底片的光的比值。如果所有的光都通过了底片(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密度计给出的数值就是0。如果一半的光通过底片,密度计给出的数值是0.30。四分之一光线通过是0.60,八分之一光线通过就是0.90。所有的底片都是由片基和基色组成,他们都要吸收一些光线。我们称片基+基色为b+f。b+f吸收了均匀通过整个底片的光线而不影响最后的照片。为了能够在相纸上再现底片的最暗部分,就必须使曝光并显影后的底片的相应部位的密度值比b+f的密度值高出0.10左右。这正是我们要用密度计测量的原因所在。首先按照标准胶片感光度设定测光表。拍摄一个光照均匀的表面(如一张灰卡)。按照测光表读数减少3 1/2级曝光。举例来说,如果测光表读数是f8,1/60秒,就设定曝光组合为1/500秒(减曝光3级),光圈放在8和11之间(又减曝光0.5级)。按照你常用的显影标准进行显影后用密度计测量底片。首先测量b+f。对35mm相机说来,这个值通常是0.30;而对120和大画幅相机,这个值是0.15。曝过光的底片的值应该比b+f高出0.10左右。如果底片太薄,少于0.08(曝光不足),就应该减少胶片的感光度。如果上述值是0.07,就应减少1/3级,如果是0.04,就应减少2/3级。如果胶片的推荐感光度是ISO400,减少1/3就是ISO320,减少2/3就是ISO250。相反,如果底片太厚,就用同样的办法增加感光度。比b+f值高出0.14,就把感光度调高1/3级,高出0.18就把感光度调高2/3级。就本例而言,1/3级就是调到ISO500,2/3级就是调到ISO640。

3)     使用0.10(黑度为0.10)中灰滤镜校准。柯达公司销售不同黑度的中灰滤镜。0.10的中灰滤镜在校准胶片感光度时可以作为参照物。底片在欠曝3 1/2级后,理想的黑度应该比b+f高0.10。因此,用欠曝光并显过影的底片比较一个未曝光但经过显影的底片与0.10灰镜重叠后的效果。如果胶片感光度设置准确,两者的灰度应该是一样的。具体做法是,首先选择一个具有均匀色调和均匀照明的被摄物,如一张灰卡,按照测光表读数减少3 1/2级曝光来进行拍摄。然后按照你常用的冲洗工艺来显影。把冲出的底片与该底片的b+f迭合0.10中灰滤镜后的色调进行比较。如果前者的灰度比后者淡,就应该减少胶片感光度。然后再次进行上述的工作,直到两者基本相同为止。如果觉得单凭肉眼很难比较的话,就把他们印在高反差的印相纸上。高反差的印相纸可以给出很明了的结果。把b+f加上中灰滤镜的色调在高反差相纸上印成中灰,记下所用的曝光和显影时间,再用同样的工艺来洗印拍摄的底片。如果洗印后者得到的照片比中灰色深,就要减少胶片的感光度。

校准标准显影时间

为了平衡负片的反差,显影时间需要被校准。下面就是一些校准的方法。

1)     眼睛观测法。仅靠看底片来判断显影时间是否正确是很难的。基本的办法是首先印出照片,再来判断照片的反差是否合适。印相纸应选用常用的相纸,例如2号相纸。多用几张底片印相,照片干燥后在正常光线下来比较这些照片。如果照片反差过大,胶片显影时间就要缩短。如果照片太软太灰,胶片显影时间就要延长一些。也许你还有更好的办法来确定显影时间,但这种眼睛观测法是最能确定的方法。如果人眼睛觉得照片太硬的话,那么无论密度计测量出的是什么值,你都要减少胶片的显影时间。

2)     用密度计来测量反差。分别用黑界和白界处的曝光值来对两张胶片曝光。也就是说,选用比测光表读数低3 1/2级和高3 1/2级的曝光参数来曝光。在显影以后,黑界曝光的底片应该是接近透明而白界曝光的底片应该接近黑色。测量两者的黑度并计算他们的差别。举例来说,如果黑界底片的黑度是是0.32而白界底片的黑度是1.42,他们的黑度差就是1.10。也就是说反差为1.10。就像前面说过的,放大机有不同的光源,因此也就需要不同反差的底片。对于使用散光放大机而言,底片的反差大约在1.20为好。而使用聚光放大机,底片的合适反差就应在1.00到1.05之间。这个值仅仅是个近似值,还要取决于每个人的印相条件和常用参数。个人的口味也会导致底片反差的偏移。

3)     在放大机上同时洗印黑界和白界底片。把黑界和白界的两张底片同时夹在放大机底片夹中,并使得每个底片在照片上各占一半的面积。两张底片的结合部放一小条b+f。在印出的照片上,这一b+f小条的部位应该是全黑色。黑界部分应是近似黑,而白界部分应是近似白。如果白界部分显得太暗,则说明底片的反差太小,应该增加显影时间。如果白界部分太白,说明底片反差太大,就应该减少显影时间。

4)     使用胶片的反差—显影时间线图来确定。底片的反差可以用另一个值即反差指数(CI)来表明。反差指数反映了胶片曲线的斜率。负片的理想CI对于聚光放大机为0.50,对于散光放大机则为0.57。一些胶片厂提供的带有曲线的图表给出了对于一定反差的合适的显影时间。表中X轴表示显影时间,Y轴表示反差值。图上有几条曲线,每条曲线对应于一种显影液。假定你准备使用T-MAX 100胶片和D76显影液,并使用散光放大机,这就意味着底片的CI应为0.57。在Y轴的0.57点处画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D76曲线相交,在交点处画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X轴相交,这个交点就是合适的显影时间。按照柯达公司的线图,这个显影时间是8分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不需要任何暗房工作。缺点是并非所有的胶片厂都提供像柯达公司提供的这种曲线图。

亚当斯《月升》

[wxflql 编辑于 2005-04-05 22:4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相关标签: 柯达 感光度 反差 胶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2856 回帖:10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用标准放相时间检测ISO值是否正确的方法--蒋载荣
为了检测上一个测试软片ISO值是否正确,利用标准放像时间的结果也可以再作一次检查。
(a)步骤及方法:
1.先把测试二的结论:标准放相时间、镜头的光圈值,放大机高度及镜头位置设好。
2.把测试一的底片按照图的方式放入底片匣中,※※的部分正好是格与格间未曝光的间距,左右正好是一格(800度的Zone I)与第二格(400度的Zone I)。
3.依次把第一及第二、第二及第三、第三及第四、第四及第五等五格,按照标准放相时间曝光。可以把八乘十的相纸裁成条,以节省相纸。
4.按照正常放大的程序冲洗相片,待烘干后作一次检视。如果试片中曝光不同的三个部分,左边与中间(即Dmax)色调溶在一起,而右边的色调稍淡且可与中间的色调有所区格,那么右边的一块所设定的Zone I感度,就是软片感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73
主题: 40
帖子: 1618
注册: 2002年9月
哈哈,有同感。现在油太贵,俺还是骑自行车吧,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抛开这些不谈,灯电压忽悠一下,或站在旁边的人晃一下读数都不同,Agx的表稍微转一下方位角也不一样。放大要搞成这样,也太那个了。还是老实打试条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73
主题: 40
帖子: 1618
注册: 2002年9月
最基本的是如何测得非常低的光强。使用合适的光敏传感器,低噪音小信号放大器,屏蔽等技术实现起来比十几,二十年前容易多了,但也不是一简单的事。如果你看看现有表的测头,里面不仅有传感器,还有放大器。测头出来的信号就已经是放大了的(有可能还会有调制等)。 传感器的输出端离放大器的输入越近越好。

简单的再看看通常照相使用的测光表,能测到-4EV的,只有“高森”生产。还没看到有其它牌子的。低照度测量不太简单。

有了输出信号,再加上其它的数学算法,拟合函数,编程,标定等就成了。

如果上网查查SplitGrade的价钱,平均有1000多欧元了。如果能做出来功能类似(或有提高),价格便宜的。当然受欢迎。

如果使用买来的曝光表,当然不会有问题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谢谢daliansong的介绍,找到这样一块表很难,也很贵,如果能有正确的拟合函数,加上一个能编程计算的计算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弱光下,测试元件非常容易受干扰,信噪比将会变得很低,一不小心可能干扰信号会大过测试信号,读数的准确性受到影响。daliansong和Agx的曝光表不知道有没有这个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73
主题: 40
帖子: 1618
注册: 2002年9月
很有意义的话题!

暗房扩印使用测光表,对于快速得到理想的照片是很有帮助的。

暗房测光表,主要是测量光的强度,通过换算得到曝光时间,往往换算不是线性的。

基本的,如果有一块流明表(Luxmeter)测量范围在0.01--10LUX(40LUX),再加上相应的算法就行了。但在实际上显得很麻烦。

暗房测光表往往是把算法集成在表里,直接得到曝光时间。当然了要像正常工作还得有相纸的参数。不同生产厂家得相纸参数可能完全不同。

暗房测光表便宜的几十,贵的上万。。。。

例如:现在德国生产的SplitGrade Controller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暗房测光表。它不仅可以测光,而且可以自动调节放大机的反差虑镜。(如图)

以前生产过的(现停产)的例如:Jobotronic 200和 Leitz Focometer….都是不错的。

在低照度下,感光元件的非线性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算法补偿(单片机)等措施完全可以达到目的。

相纸显影一定要按照厂家的规定走,否则,你得要重新标定----太费时间和金钱了。

[daliansong 编辑于 2005-08-17 14:45]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Agx已经说得很透彻了,测试了一下,弱光下CdS电阻远远偏离了线性关系,看来还要想其他办法了。上张图来帮助了解
在相纸的亮部(密度小处),各曲线基本重合,而暗部(密度高处)分得较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gx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626
主题: 13
帖子: 3100
注册: 2002年5月
wxflql:
黑白底片的感度(或谓曝光指数)奠基于片基密度+0.1的地方,所以我们愿意相信,
相同感度的TX与400TMY,在ISO的标准冲洗程序中,获得0.1净密度的曝光量是约莫相同的。
上面是一种很基本的认知,我们也一直用这种认知设定自己相机的ISO转盘,。
相反的,应该不会有人用最大密度来做为个人感度的判断标准吧,
TX与400TMY所产生的最大密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此则两者的感度必定是天差地远,也不符我们使用上的需要。
黑白连续调相纸的感度建立在纸基密度+0.04的位置上,相同感度的相纸(通常是0~3号半、4~5号),
在同一台放大机下达到纸基+0.04密度的曝光量也是约莫相等的(可变反差相纸自然还要考虑滤镜系数),
我们可以好整以暇的先决定曝光时间(决定亮部),再调整反差(不论是选用不同的相纸或改变显影时间)来决定暗部。
如果反其道而行, 将曝光依据放在产生最大密度的位置上,那么每当调整反差时,不是曝光时间的测试又要重新来过,就是最大黑度偏离了原本的设定。
我的放大口诀是”以底片的暗部决定曝光,以底片的亮部决定反差”。
亮度太低影响测光精度确实是个问题,我买的ILFORD EM10因为不适合测量高密度区,用过一次就让我收进盒子里了,
另外,光线入射角可能也会影响测光精度,我现在使用的COLORSTAR 3000的测光头, 可以调整角度以对准放大镜头的后节点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815
主题: 20
帖子: 448
注册: 2005年8月
受益多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谢谢Agx提供的参考。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些都没有说透,只是说了该怎么做,而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认为用相纸暗部决定放大时间的原因是因为测光元件能较为准确的测定光线通过底片密度小的部分投射到相纸上的光强,而且这时还要将光圈放到最大,实际放大时再缩小光圈。若反其道而行,则会由于亮度太低会严重影响测光精度,偏离线性范围,再进行计算时必将导致过大的误差。
或者也可以说我没完全吃透书上的理论,导致相反的做法,不知道你是怎样看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gx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626
主题: 13
帖子: 3100
注册: 2002年5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一般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得到放片时间还是比较满意,这样我们就控制了底片的暗部,亮部就需要用相纸号数来控制了。
还有一个问题,R和A的关系不会是严格的正比关系,如果使用A=a+bR的关系,用起来就比较复杂了,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使用的时候,将光圈开到最大,插上底片,将CDS电阻放到最亮的地方测量电阻值,缩小光圈,针对相纸暗处打一次试条,找出最佳时间。带入公式得到EV值。最好有一个能计算公式的计算器,将计算公式和EV值输入计算器,以后每次放片前测量一下低片最亮(相纸最黑)的地方的电阻值,就可以得到放片时间T。
这和反射试测光表测试的原理一样,根据实际需要要进行一定的补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在给定的相纸上用光强A(以光圈系数表示)照射时间T后,EV值决定了相纸黑度。我们现在需要知道光强A改变后,T需要多长,才能有相同的EV(相纸黑度)。测试发现CDS电阻值和光圈系数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我们可以用CDS电阻值R代替光圈系数A.
2logR-logT=EV
T=2^(2logR-EV)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还有这个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为了省掉打试条的麻烦,一直在想怎么做个暗房测光表,普通的测光表在暗房里不好用。
手上有CDS光敏电阻,万用表,接起来可以测定光强。在网上找到这个公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46
主题: 20
帖子: 817
注册: 2002年2月
顶上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161
主题: 9
帖子: 137
注册: 2005年1月
正在学习,顶起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565
主题: 31
帖子: 2909
注册: 2003年9月
辛苦辛苦  俺收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这是反射式密度套筒,注意它有一个切了45度的开口,里面则有一个打孔的遮片。

使用時,以灯箱為光源,將灯箱竖立在旁,相纸放在桌面,
反射式套筒的斜角缺口对准光源,经由孔中测量相纸所反射的EV值,再换算成适当的密度值。

业余条件下,这个也能勉强应付了。当然,有米的话还是买一台正式的透射/反射式密度计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Zone System摄影研究院的Daniel制作的反射式密度计
透射密度用套筒、反射密度用套筒、放大机镜头、Minolta Spot F点测光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入射和出射几何条件
环状入射测量模式可用一个环状照明和一个垂直取向探测器或者与此倒置的照明-探测系统完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在测量反射率参数时,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理想漫反射体作为标准白色。理想没反射体即理想的各向同性漫射体,在反射空间的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发光密度,因此标准白色是一个完全无光泽的白色面,它满足下列条件:

1.入射到该面上的光全部反射到空间,因此在可见光谱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都不被吸收;
2.反射光完全是漫射的,无光泽、均匀地朝各个方向散射,1lx的照度在各个方向产生出的光亮度等于104cd/m2。
3.上面两个特性与入射光的方向完全无关。

标准白可以用硫酸钡粉压制而成,倘若硫酸钡很纯,光吸收率很低,只有2%左右,相当近似于理想的漫反射标准白色,并且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与波长无关,当波长短至小于410nm时吸收率才增加,用来制造这种白色标准的硫酸钡有精确的规定。测量时用校正的方法补偿理想无光泽白色面和实际白色标准之间的差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相纸的密度和底片的密度有很大的不同。底片密度说的是透过密度(Transmission  Density),研究的是入射光和透过光的关系,而底片密度说的是反射密度(Reflection Density)。在ISO 5/4和GB/T 12822中对摄影放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作了详细的规定。

1.反射因数R:从印样上测出的反射光通量P与在同样位置上从理想漫反射体上测出的反射光通量Pa之比,由公式(1)表示:
        R=P/Pa ....................(1)
2.反射密度Dn:反射因数的倒数10为底的对数,由公式(2)表示:
        Dn=lg1/R=-lgR..............(2)

[wxflql 编辑于 2005-06-18 21:1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在fotobug的文章《解读胶片特性曲线》中,对胶片的密度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受Agx的影响,对相纸的密度也希望做进一步的了解。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了初步的概念,转过来给大家参考,共同探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gx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626
主题: 13
帖子: 3100
注册: 2002年5月
wxflql:
根据底片密度范围来选择滤色片,这句话只能说在某种程度内正确,
比方因曝光不足与显影不足而造成的底片密度范围窄小,其成因显然与被摄景物阶调范围小所造成的小密度范围不同,
此时透过高号数的滤镜来放大,补救的意味显然是比较高的,而相同反差的传统乳剂与薄乳剂底片,也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密度范围,
总之,相纸说明书这样的描述方式,替消费者解决了部分技术上失误的问题,但恐怕与区域系统的精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我们回溯一下亚当斯发表区域理论的1940年代,当时使用的可能还是厚乳剂底片,底片在VIII区的曝光以后就出现了明显的肩部,
自此阶调被压的几乎分不开,如果亚当斯在拍摄”月升”时仅仅依照”暗部曝光”,而未依”亮部显影”,
不自觉的将月球的曝光置于IX区或X区(云彩的亮度还更高呢),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挂在空中的大圆盘,此时再怎么选择滤色片,怕也补救不了多少了。
另外,我也认为拍摄、冲片、放大这种学习黑白暗房的流程是合理的,
以前我念的学校在我毕业以后,才开设了区域理论的课程,而这个课程是在修习过黑白暗房课程之后的下一个学年才开始进行的,
也就是说,上这个课程的学生本身就必须具备基本的暗房知识与经验,
然整个个人冲放系统的建立,却可能要从流程的末端开始,由相纸的曝光域ISO(R)来决定底片的冲洗条件,
再以此条件冲出底片判断其感度,最后据此才能进行准确的曝光。
我自己最早接触区域理论的概念,就是来自繁体字版的”安瑟.亚当斯论摄影”这本书,
除了开本比较大,用纸、印刷比较精美外,内容和简体字版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这本书以”操作”的过程来介绍区域理论,
让人产生”只要照着做,就会得到好作品”的错误认知,不假思索的认为当VII区与III区亮度差超过4档时要压缩显影,低于4档的要扩张显影,
或是照单全收的接受在散光式放大机下影调值I与影调值VIII的密度差为1.20等等的数据,
直到后来读到一些区域理论的文章,发现竟是从放大开始谈起,底片测试反而放在后面,反复阅读后方才恍然大悟。
至于具体的做法其实如这个帖子开帖的文章所介绍的一般, 由”校准标准显影时间”中的第3)种方法确定胶卷显影时间,
同时再由此显影时间所冲洗出的底片来判断其实用感度(在没有密度仪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二零的100TMX片基做密度0.1的判断依据) ,
另外第2)种方法中提到的”底片的合适反差……要取决于每个人的印相条件和常用参数”也与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至于上面提到的”校准胶片感光度”部分,完全遗漏了此时底片反差的部分,其实由于显影时间的改变同时可能造成反差与感度的改变,
因此显影时间与感度的判断几乎是同时进行,不宜贸然切割开来讨论。

[Agx 编辑于 2005-04-22 09:3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4
帖子: 265
注册: 2004年5月
Agx
“承上文,借着拍摄、冲片、放大这种学习黑白暗房的流程来建立自己系统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系统的建立必须由流程的最末端开始,找到自己的放大机与相纸或许才是该跨出的第一步,而一般的黑白暗房实务经验则是在此之前早就应该具备的。”

不知道如何理解?相纸说明书上不是说要根据底片的密度范围来选择滤色片吗?
我认为拍摄、冲片远比放大难于控制,所以拍摄、冲片、放大这种学习黑白暗房的流程是合理的,如果反过来由放大来决定拍摄和冲片岂不是更加难于驾驭吗?具体应该如何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gx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626
主题: 13
帖子: 3100
注册: 2002年5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gx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626
主题: 13
帖子: 3100
注册: 2002年5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区域曝光法的学习--校准曝光和显影时间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