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七种武器之三:袖珍相机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G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83
主题: 31
帖子: 960
注册: 2000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本来我是想把《七种武器》之三和之五一起贴出来的,但是最近的事情依然很多,我想还是先贴三吧。免得遥遥无期。

《七种武器》从第一篇到现在整整贴了4年了,这也是第四篇。拖的时间够长的啊!感谢兄弟们对我不舍不弃。

            七种武器之三:T3

大家都看过史努比的故事吧,史努比是一只小狗,有爱心,有文化,但是想象力显然不够丰富,经常爬在桌字前面写小说,它的小说永远是这样开头的:
“在一个漆黑的、风雨交加的夜晚,发生了一件恐怖的事情,有多恐怖呢,是非常的恐怖……”
我没什么恐怖的事情,但是很喜欢史努比,那就接着它的文章写吧:

    “在一个漆黑的、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在进入墨脱县的小路边艰苦的挖着一个深坑,以便把我的2套nikon和一套哈苏埋进里面。※※的墨脱是中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进入墨脱的高山线路是中国最艰苦的一条徒步线路,从通车的地方到达县城要3、4天,出来的时候也一样。高海拔的山口、垂直植被中泥泞的道路和湿寒的天气一直在折磨着我。在一半的路途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很难跟上给我做向导的砍藤人的飞一般的进度,所以我不得不把沉重的器材藏在路边,等出来的时候再挖出来带走。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无论任何时候,我都需要一台可以绝对信任的轻便相机。
从那时候起,我的相机柜里就始终留着至少3到4部轻便相机,当然其中经历了很多错误的选择以及选择后的淘汰,其中至今还在使用的包括KONICA的HEXAR(巧思)、理光的GR1S、和CONTAX的T3。当然,我相信世面上还有一些也非常好的袖珍相机,但是,相机就是这样,通常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3台机器都是我认为最出色的。
那么,我们就从它们上市的时间来看看它们。

          巧思
    我酷爱用小相机,原来拍东西的主力相机都是旁轴相机,当然最后连袖珍机也不能放过。不过前十年生产的袖珍相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很难做严肃的摄影用,多数还只是用来表达摄影师的内心世界,而靠它们拍的片子换来银子基本是不可能的。现在这种情况终于有了改善,颇有一些令人惊奇的袖珍机出现在市场上。
    第一部这样的相机就是HEXAR(巧思)。巧思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机器,令人不仅能充分享受到拍摄的乐趣,而且拍出的照片也可以达到最苛刻的品质要求。
所以我一度认为HEXAR才是真正最为完美的经典轻便相机。
HEXAR使用的是35毫米 /2.0的定焦头。
关于巧思的这只镜头有很多的传说,由于成像优异,很多种说法提到了它其实不是由KONICA公司开发和制造的,而是另有其主人。前一端时间在香港比较流行由ZEISS公司制造的说法,而在更早时候的说法是由莱卡公司提供的镜片。当然,KONICA公司对此都没有肯定或否认,这就更给它的身份增添了些神秘。1992年KONICA推出不能更换镜头的轻便相机HEXAR的时候,在中国曾经开过一个很不错的推广会,他的设计师当时倒是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怎么用莱卡那只35毫米/2的镜头,你就可以怎么用HEXAR的这只35/2头,你不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任何的差别的……”从光学结构(甚至从镀膜)上来看,巧思和莱卡的那只老款的35/2的确没什么差别,从实际的拍摄上看,也看不出什么差异。不过,由于镜筒的内部植绒技术的应用,似乎巧思在眩光的控制上还更胜一筹。
另外,由于光圈位置设计的原因,徕卡的那只35毫米/2在小光圈的时候衍射现象比较的严重,在这方面,巧思的镜头要好一些。
不过要说巧思镜头就是比LEICA好,呵呵,也有点那个……自己骗自己。
巧思的镜头在最大光圈的时候的表现基本可以接受(和它相比起来,其他日本顶级单反机的最大光圈多数我都接受不了)。反差可能是柔和了一点,※※的分辨率已经不错了,四个角当然不会太好,但是这样极限光圈下的片子主要是要表达某些气氛的,只要※※的分辨率和反差好就行,四个角的成像可以忽略不计。最佳光圈出现在8-11之间,另外,就拍摄人像时的焦外成像和反差而言,我更喜欢5.6这档光圈。
2.0的最大光圈是巧思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它成为最出色袖珍机的重要原因。毕竟在很多场合可以用现场光,尤其在为了保持影像品质必须要用中低速片的时候,而这往往是职业摄影师最为看重的。相比起来,同级的其他袖珍相机的光圈都要比它小不少,莱卡的MINILUX差了半挡,其他的都要差出一挡,甚至更多。从实际使用来讲,我觉得象美能达的TC-1的35mm/3.5这样小光圈的镜头出现在昂贵的相机上能带来成功的机会不是很大,幸亏它是收藏机。

AF系统

巧思的AF采取的是主动对焦,就是要发出一束红外线,据此测算距离。巧思的AF级数很多,足够使被摄体精确的处在景深以内,但是在最大光圈的时候建议你不要把主体距离放的太远(原因一言难尽,我就不罗嗦了)。主动AF的优点是在昏暗甚至全黑的情况下还可以准确对焦,缺点是不能够穿透玻璃。所以巧思还附送手动对焦方式,用起来不算很方便,如果估计距离非常有经验--比如给电影摄影机拉过皮尺之类的--它会很准确。考虑到其AF性能的优良,手动对焦的使用概率极低,也就不苛求了。和其他采取主动AF方式相机不同的是它的机身上有两个红外线的接收点,这样,测算反射的红外线的时候要准确一些。
另外,巧思的AF速度非常的快,而且无声。

测光和暴光方式
巧思除了※※重点平均测光以外还有点测光。这是我始终钟情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它和OLYMPUS的U2以外似乎还没有什么袖珍机能有点测光。我始终认为就比较严肃的摄影来讲,袖珍相机是不能够完成要求更严格的反转片的(当然,你也可以不介意)。越是复杂的测光计算方法,比如分无数多的区测光之类,只能够让你的照片和其他人的更接近,而不是更加的表现出你的想法,因为,你不会知道它测算出的结果依据是什么,你要做多少的调整才能严格的达到你脑子里的期望。所以点测光非常的重要。

暴光方式的选择也类似。
巧思有程序暴光和光圈优先暴光,还有手动暴光!
Hexar 的 P 模式实际是一种可偏移的程序模式, 曝光依照你所设定的光圈为基础和最高的快门速度来配合。如果光线足够让你在你所设定的光圈和最小快门速度下工作的话,它会用你所设的光圈并提高你的快门速度。如果超过了你所设定的最小快门速度,它会调整光圈来配合。如果光线不够来使用你所设定的光圈和最小快门速度,它会将光圈开大以保持你所设定的最小快门速度。而如果快门已经调整到你所设的最小快门速度仍然不够的话,它会保持你的最小快门, 改成开大光圈)。也就是说Hexar 的 P 模式让你自己调整曝光, 但是也兼顾了简单和安全的境界。 毫无疑问,这种调整模式使得 P模式比其他的袖珍相机的程序模式要方便很多。甚至它要比同时期日本的专业单反机还要先进。在 P 模式下, 机身上方的液晶显示也很有意思:如果 Hexar正在使用你所设定的光圈, 它会显示目前的快门速度;如果超过你所设定的最小快门速度, Hexar 则会显示光圈的资料。这样可以只用一个小小的液晶显示幕让摄影者看到他需要的几乎所有资讯。
由于有的这样出色的程序暴光方式,我甚至觉得巧思的光圈优先也可有可无,不过,有了,也不浪费。
巧思在P挡和A挡的时候都可以做正负2挡的补偿,以1/3档递进。很精确,但是需要靠按按键来实现,不如转盘方式简便。这是拨轮方式复兴之前高档相机的通病。

            噪音
    对于HEXAR噪音控制的水准,我认为怎样的赞誉都不为过。
    如果我问大家觉得什么样的135机器声音最小,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莱卡M6,更专业一点的摄影者可能会举出禄来35之类。其实它们都无法和HEXAR相比。
由于采用的镜间快门,快门的声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巧思的过片机构完全是金属结构的,同时采用了特殊的驱动马达,自动过片的声音也极低。有一次在北海,我请一位过路的游客用巧思帮我和朋友们拍一张纪念照,他鼓捣了一阵子,跟我说,好象你的相机有点问题,按不下去快门。我拿过来一看,计数器已经从18到了26了,呵呵,声音实在是太轻了,他自己都听不见。
可是,这还不算,KONICA公司还觉得不够。巧思居然还设计了一个单独的“静音”功能。过片速度进一步降低,使得辨认它的噪音即便是在极安静的场合也非常困难。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巧思一共只生产了6000台,后来由于专利的原因,新版巧思(SILVER版,也就是第2版的银巧思和钛巧思)已经把这项功能取消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损失,所以我从来不用新版的巧思。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才对噪音这么敏感,但是我的确觉得相机的噪音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跟人有关的抓拍的时候,噪音是很影响拍摄的事情。曾经因为贪图尼康28/1.4那只镜头的优异成像,我被迫使用NIKON的FM2T在大昭寺里拍专题,虽然和寺院里几乎每一个喇嘛都有很多年的交情了,我还是觉得FM2刺耳的快门声非常的不好意思。

闪光灯

巧思的闪光灯是14指数的,在配合P挡的时候,全指数输出,然后根据AF测定的主体距离控制光圈。也可以配合A挡。同时闪光灯自己有测光装置,可以设定光圈4和8(ISO100时)自动控制发光时间。当然,该闪光灯也可以配合手动暴光。尤其是在经过另外的升级之后,还可以控制输出的闪光指数。
另外,巧思闪光灯做的最出色的是,它预设的都是后帘闪光同步。真的很周到。
由于采用的是镜间快门,巧思的闪光同步速度可以达到1/250秒。作为硬指标,绝对是非常出色的了。可惜我从来都是喜欢用慢门闪光同步的,所以从来也用过它。
唯一的遗憾,它的闪灯是单独的,而多年来的实践给我的印象是,袖珍机是你相机最后的一道防线,哪怕闪光灯指数小点,也还是一定要内置的。你想,有带单独的一闪光灯的心思,我还就不如多带点其他机器了。

                             体积与重量
和其他的袖珍机比巧思的体积并不算小,准确的讲它几乎和莱卡M6体积相同,这真的是个大问题!因为放不进口袋里面,不过考虑到巧思的性能,包括多样性的功能,大口径的镜头,高速的对焦和卷片,机器做的象理光的GR1S或者CONTAX T3那样小也不现实。
巧思的重量和T2,MINILUX都差不多,大家都显得稍沉一点。这显然与高档机牢固的金属外壳以及机器内被大量使用的金属元件有关。其实,这么小的机器,太轻了拍摄时非常容易手颤,虽然携带方便,但使用时要加倍小心。
                 
       问题
巧思的缺点首先就是只有最高1/250秒的快门,如果用高速片,真的是不够。
还有就是它的体积,和莱卡 M6完全一样大。如果说M6的高昂价格还不会对巧思构成什么威胁的话,但是CONTAX G2的出现却是个麻烦。和巧思同样的体积,成套的高素质的可换的ZEISS镜头,更高速的快门速度和过片速度,更复杂完善的功能,加上高出不多的价格,使我拿起巧思的时候越来越少。通常在不需要大口径通光量和绝对安静的时候,我主要在使用理光的GR1S和康太时的T3。
可能KONICA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不咸不淡的出了几年简化了的SILVER版巧思以后,他们又推出了可以使用交换镜头、并和莱卡 M系列使用同样卡口的巧思RF。RF可以说保留了巧思的大部分优点,并走出了一条袖珍旁轴机的新路。对于我的习惯而言,最大的退步可能只有取消了自动对焦,希望巧思RF能交上好运。
说了这么多关于巧思的话,你是不是对它有点动心呢?如果有的话,我倒建议你不要着急。

                  RICOH GR1S

在理光 GR1S出来之前7、8年前曾经有一个出产高档袖珍相机的高潮,那时候的代表作是KONICA HEXAR(巧思)、KIKON的35Ti、28TI以及CONTAX的T2。巧思的镜头和操控性是没说的,可惜体积大了一点;NIKON的镜头虽然锐但是我认为并不好,操控性也是一塌糊涂;CONTAX T系列的镜头当然是万里挑一的,可惜操作上不能应付快拍。所以这一批相机最后多数都进了旅游爱好者的包里,当然,也有有一些真正对影像苛刻的摄影师非常喜欢它们。

第一次听说理光出GR1,的确吃了一惊。因为理光从来多是生产中低档相机的,但是GR1确实一台真正的高级全自动袖珍相机。GR1的出现是当年摄影界的一件很轰动的大事,它一推出立刻就征服了几乎所有的摄影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发烧友都给以予GR1极高的评价。在日本和欧洲获各种大奖无数。作为一台高级袖珍相机GR1S具有很多细节上的优势,比如采取镁合金制造了外壳;拥有程序暴光和光圈优先两种暴光方式,并且可以以半挡做暴光补偿;具有两种测光方式;GR1S的闪光系统也非常的出色,甚至可以使用慢门闪光同步的功能……这些对于高级摄影者都是很重要的。

GR1S 是在它的前身GR1的改良版本,增加了机身上部的液晶显示屏夜光照明装置和遮光罩。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搜寻好用的袖珍机,试了一堆机器,但是感觉都没有超过我一直在用的巧思。
现在和理光 GR1S同时在市场上的还有LEICA的MINILUX和MINOLTA的TC-1。MINILUX的镜头是没挑的,可惜40毫米的镜头不是我喜欢的,作为袖珍相机,太窄的镜头不是很方便,毕竟经常要在房间里用,再说它的操控性也就那样;TC-1镜头也很好,28/3.5的镜头成像极出色,操作也方便,可惜价格太贵了,我喜欢使用相机而不是收藏相机,象袖珍相机这样随身带的器材肯定很容易损坏,不能用太贵的。当然现在还有新出来的CONTAX T3。后面我会把它们和GR1S做比较。

    理光 GR1S刚出来的时候我很是注意了它一下,觉得非常的适合我的摄影。不过一个很偶然的事情打消了我买它的念头。当时新浪摄影的网友(好象不是黄山居士就是笑无二)买了一台GR1S,很快出了一点小问题,打电话给我,让我在※※※他联系理光办事处的人,结果得到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回复,不等有消息,我们论坛上又有一个网友(这次好象不是笑无二就是黄山居士)的GR1S也出了问题。无论什么样的机器,如果不是很可靠,是不可以给职业摄影师用的。
过一、两年后后我又问了一些我在国外的同事,他们的意见居然说GR1S非常的好,可靠性也不差,想想看,可能之前遇到的是小概率事件,难免。结果自己也就买了一台。

           GR1S的镜头

GR1S 使用28mm/F2.8七片四组的GR镜头,普遍传说是由德国著名的镜头厂商施耐德制造(或者是设计的)的。
GR的镜片全部为多层镀膜,而且前后两组均有非球面镜片。为了这种镜头厂商还专门开发了一种镜片搭配系统,因为即便是制作方法和过程相同的镜片在完成之后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镜片搭配系统就是GR的镜片磨制完成后,要测量其光轴误差,测试出所有镜片之间的精密差异,然后由电脑计算不同镜片之间搭配后的有可能的最好的组合配对,这样的结果是每一只GR镜头都会比按直接装配的方法更好一些。呵呵,很有意思的技术,当年我曾经以为它带来的另一个特性是可能每只镜头之间都会有些极小的味道差异。后来用了很多台,发现无法察觉。

为了使GR镜头发挥出应有的潜质,尽可能地消除杂光的影响,拍摄到更加完美的图像,GR1S竟然增加了一个可在镜头上装卸的遮光罩。这种装置在同类袖珍相机中是极罕见的。当然,麻烦是,很容易丢,反正我的几个都丢了。

从GR镜头的MTF曲线看就知道它非同寻常,跟据一些权威机构测试的结果证明,GR1S的镜头在一些指标上超过了许多日本名牌单反相机所配的28毫米镜头。不过这也正常,通常来说,和单反相机比,旁轴相机是比较容易在广角镜头的成像上取胜的。
就我的使用来看,GR1S的镜头还不错,在最大光圈时的分辨率和反差都非常的好,收小一、两档当然更好。给国内印刷最好的时尚类杂志做封面和插图印刷是没有问题的。色彩表现在5.6光圈时是最好的,反差有欧洲镜头的风格。GR镜头整体上比较善于表达比较有文化味道的画面,可能和暗部细节的表现有关。
不用仔细观察,GR1S的镜头是有暗角的,虽然不是很严重。不过我觉得这不是很有所谓的问题。或者说的再明白一点,很多照片实际上因为有了暗角而更出色,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象布勒松和让卢希弗都会在印自己的照片的时候把暗角加进去。布勒松是拍纪实的,让卢希弗是拍纪实和时尚的,还有拍风光的安塞亚当斯也是这样。(大家一定要看这段话哦,不要再对暗角有误解了。)

暗角对于作品的表达其实不一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上有暗角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没必要太强调它的。而且,由于光学设计上的原因,旁轴相机的广角镜头有暗角是很正常的,连徕卡的一些最经典的广角镜头都会有轻微的暗角(而且非要多收几档光圈才能消除)。象GR1S这样的镜头,由于前镜组直径太小,想完全没有暗角其实是没可能的。与其这么关心暗角,还不如把精力用在怎么用好暗角上。
    最近对焦距离只有0.35m,是定焦袖珍相机中最近的(和Contax T3一样),非常不容易的光学设计。抓拍用的机器比较特殊,经常需要对很近的前景对焦,所以最近对焦距离小一点好用。

                    暴光和测光
GR1S有程序暴光和光圈优先两种暴光方式,并且可以以半挡做暴光补偿。因为我不拍负片,只用反转片,而且希望尽可能的精确暴光,所以暴光补偿对我来讲是必须的。GR1S的暴光补偿就在左手很方便拧动的位置上,这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我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几乎超过80%的图片我都使用了暴光补偿。
GR1采用两个硅元件SPD双分区测光,主要的测光方式是※※重点平均测光,EV6以下的时候会改为平均测光。
说实话,我不太搞的明白机内测光表的一些问题。出于对GR1S镜头的无比信心,我经常拿它来拍一些重要的图片,甚至是广告图片,在这样需要精确暴光的时候,我通常是用手持的测光表先测光,再用光圈优先,调机器的暴光补偿,直到机器里显示我要的快门数值。
不过,我也有心从大量的实际拍摄中了解GR1S测光数值和我期望的差异,这样在需要快拍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准确的做出判断。
     GR1S的快门范围不大,最高只有1/500秒(大光圈的时候只能用到1/250秒),主要原因是镜间快门不可能做的太快。而CONTAX T3是依靠了所谓“镜间双重快门”能做到1/1200S的。但是,从实际使用上我想问题不大,由于拍摄题材的原因,我自己很少用到更高的快门。当然,客观的说T3更好一点。
    慢门一般只有2秒,因为我经常带三脚架旅行,我倒是希望它可以更慢一点,好在有T门,也算方便。
           
          闪光灯
GR1S的闪光灯只有7的指数,不大,用100度胶片的有效距离可以达到2m多一点,有些用。不过想让这么小的机器里塞下更大的闪光灯也是不现实的,在说袖珍相机太大的闪光灯也没用。
GR1S当然有普通的闪光方式、防红眼什么的,但是最有用的是它在光圈优先和强制闪光的时候会自动切换成慢门闪光同步。我觉得实在是太有用了,尤其在需要一些特殊效果的时候,不过这时候肯定要进行负的暴光补偿,否则肯定暴光过。
GR1S调节闪光模式的拨杆也在左手很方便的地方,而且滑动钮大小适中,所有类似机器里闪灯的操作恐怕没有比它更方便的了(比起Nikon 35Ti的小小按键、Minilux的无穷循环设定等)。
我买了一个感应闪光的闪光灯,指数是18的,体积非常的小,有时候用它来帮GR1S补补光,也颇有情趣。

             其他
GR1S的AF系统是3点自动对焦,也就是多点的宽区对焦。也可以转换成※※的单点AF。和所有的袖珍相机一样,对水平的物体(当然还包括低反差的物体)难于自动对焦。平心而论,要袖珍相机的AF水准接近EOS-1V是不可能的,既然要用它,就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按快门的时候最好确认一下,如果AF的对焦点在闪烁,赶紧重新对焦。
GR1S还有一个SNAP(抓拍)功能,可以把焦点预先放在2米附近,抓拍的时候的确方便。毕竟小相机的AF速度比较慢,而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同时,最最最最重要的是,GR1S也是世界上最轻薄的相机,它只比一个胶卷厚一点点,可以很方便的放进衬衣口袋里面。最适用象我这样对图片质量有极高要求而且除了洗澡相机从不离身的人。

GR1S也是一只很有扩展性的相机,在日本,除了遮光罩,还可以买到专用的保护滤镜和偏振镜,甚至还有用于潜水摄影的特殊防水罩等等。好玩啊。

         实战经验

    GR-1S因为太轻了,所以在快速拍摄,特别在snapshot的时候可能会按快门的力量太大力而有晃动,
中途倒卷可以预留片头,很重要的功能。
    过片速度和大多数袖珍相机一样慢,如果你用惯了顶极35毫米单反机或者巧思你会觉得它特别的慢,另人着急,不过声音倒是很轻柔的。
    还要说到GR1S的可靠性问题,我的GR1S经历了我的蹂躏,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还是没出大问题,不过拍多了之后对焦过片什么的声音都不太正常了。好在最后被丢失在莫斯科,也算善终了。我想,其实这么小的相机,太精密了,相对肯定容易出问题,使用时最好还是要小心点。感觉上,我觉得液晶板,尤其是对焦框里的要格外小心;另外,恐怕镜头盖比较脆弱。

               GR1S的兄弟一族

GR1S颇有几个同门兄弟,包括简化版的GR10和采用更广镜头的GR21。
GR10我想我是不会用的,因为暴光不可以精确控制;
GR21是非常好的机器,非常值得考虑,毕竟21MM很实用。

有意思的是,GR1S又升级到了GR1V!增加的功能包括:
1.ISO可以手动调整:这点跟GR21一样,算是大家众望所归的功能;
2.增加包围曝光:是采取±0.5挡來做包围式曝光,也很重要,尤其是在拍摄反转片中;
3.手动对焦功能:共有五段距离可以选择,有1,2,3,5 m和无穷远。

改变不多,但是都是摄影师很需要的功能,看样子,理光是决心围绕着GR镜头把GR1的文章做足了。

           问题
我的两台GR1S的取景器都实在是太糟糕了,说实话,我从来没能在那里面看清楚我要拍东西的细节。开始我还以为是我那台的问题,跑去器材城一看,柜台里摆的都是那样。后来以为那算是设计的通病,不想有一次见到一朋友的GR1S,取景器里清晰无比!和我的差异只是他的在日本组装,我的都是台湾产的。天,日本公司!!真的是一言难尽!!

                 CONTAX T3
T3是现在市场上最好的袖珍相机。其实有这一句话说它就够了。
T系列照相机是由德国著名的跑车和设计公司“保时捷”设计的,本着“小型、轻型、易于携带、紧凑、提供高精度拍摄”的产品概念,最早在1984年推出了Contax T;接着是1990年的Contax T2,这两款相机在市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销售总量超过220,000台,于是CONTAX于2000年2月推出Contax T3。T3用的是新开发的Carl Zeiss Sonnar T* 35/2.8镜头。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镜头厂商,ZEISS设计其镜头的着眼点永远是一只至少10年不会过时的产品,新的T3镜头更是如此。
在光学表现上,T3的Carl Zeiss Sonnar T* 35/2.8要比 T2的Sonnar T* 38/2.8好的多的多。Sonnar T* 35/2.8在反差和环境光的再现都很优秀,边缘实际没有畸变,明亮、色彩还原非常高贵、细部表现柔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只最好的35毫米镜头相比。
T3外形尺寸为105(W) x 63(H) x 30.5(D) mm,比Contax T2小,也轻了大概20%。
    听说Contax T3有什么5点高精度AF系统,用过之后没明白。最迫对焦距离0.35m,非常有用。
    T3在AF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场合,可以切换到预设焦点的手动对焦系统,也不错,在抓拍的时候也有用。
    Contax T3配备了所谓“镜间双重快门”,快门速度可以从1/1200s~180s,最高快门速度几乎是其他袖珍相机的2倍还多,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选择高速片和大光圈拍摄的时候,因为T3的大光圈成像非常的好,我要经常用。T3的慢门可长达180s,在黑夜和暗光中拍摄也很方便。
    T3有两种曝光模式,光圈优先和程序自动。当然有+2~-2EV的曝光补偿,可按1/3EV来设定,也可以通过用户自选功能将曝光补偿设定分级从1/3EV改成1/2EV。不过调起来没有T2那么方便,鬼知道CONTAX 的设计师是不是喝了酒设计的!
    T3是昂贵的,但是昂贵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对于Contax来说,T3不仅是一个摄影工具,它是基于强调握持手感和耐用的产品理念来设计的,外壳采用轻型、结实和防腐蚀的钛金属制造,取景器采用高硬度玻璃制造,以防止刮花和保证年代久远依然明亮。快门释放按钮采用多晶体蓝宝石,牛!手持T3的感觉绝对的不同寻常。
我实际上是从GR1S转到T3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几乎T3是全面的超越了GR1S的。
什么是现在袖珍机里最好的镜头,用用T3就知道,我什么都不用说。T系列坚持出35毫米我觉得深以为是,如果兄弟们有对此不服的也不用争论,多数年轻的摄影师在更长10岁后会喜欢更接近35或者50毫米的镜头。当然,把超广角做风格的人例外,但这样的人其实很少。
呵呵,是不是太替CONTAX说好话了?其实如果T系列也出28头,我会立刻买一台,跟35头搭配着用。
不过说实话,T3的镜头实在是太好了,当然,35毫米的镜头比28毫米的更容易做的好。所以T3比GR1S或者TC-1镜头更好也正常。ZEISS公司对于光学的态度和水准和其他欧洲以及日本公司都不一样,而且这几年新的光学思路非常清晰,设计这样简单的镜头如果想做不到最好,实在是挺难的。
从我的使用来说T3在袖珍机领域的优势是全面的,我马年去拍※※转山的专题,光135、120的旁轴机零零总总就带了7套,最近半年卖出去给杂志的片子,有一半是T3拍的。
这么好的机器,似乎再说优点已经不必要了。无非就是钛壳结实可靠精密手感佳封闭性好操作方便加镜头好之类的。另外,通过适配妻器用G2用是闪灯也非常的好。
说说缺点吧。
镜头前的伸缩盖比较娇气,如果压过了有可能会变形,这样,可能会在你需要抓拍的时候发现它没有完全打开。不过想到所有的袖珍机都是这样,也没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
GR1V那样在光圈优先的时候,开启强制闪光就是慢门闪光同步。T3做不到,需要手动摄定最短1秒的手动暴光,而一秒太长了。
另外,暴光补偿没有原来T2那么方便了,当然更没有GR1V方便,对于我这样只拍反转的摄影师,有难度。

我用T3差不多有两年了吧,T3是一台对我有很多影响的相机。
不能换镜头对我来讲是一个需要适应的事情。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的摄影始终是围绕着3只镜头的配置展开的。当然,3只镜头可以有不同的配置,通常是21/35/90,但有时候是21/85/300,或者最近经常用28/35/60配合。但是除了用ALPA的时候,我真的很少只带一只镜头出门。有时候只有一只镜头的选择常常要改变我原来的摄影方式,不能那么直接的“陈述”我要拍的东西,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一些更加便宜的袖珍相机

当然我也使用过很多更廉价的袖珍相机,当然我也和兄弟们-样希望它既便宜又有优异的性能,但总的来看情况不很乐观。让我们看看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

μ-2:
μ-2的前身是在世界上大获旅游者欢迎的μ-1。μ-1因为时尚而小巧的外型和良好的成像质量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袖珍相机。过了几年,OLMPUS推出了μ-1的改进型μ-2。和前一代产品拥有更小的体积,μ-2却使用了更为强劲的35/2.8的镜头,为了更适合高水平的摄影,它甚至增加了点测光功能。还记得《忠贞》里面苏菲-玛素演的职业摄影师吗,她手里用的就是μ-2。
μ-2的镜头质量是它赢得无数赞誉的主要原因。其实它的前身μ-1使用的3片3组的35/3.5的镜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新的μ-2的35/2.8的镜头则稍胜一筹,不仅通光量增加,而且成像也十分清晰,只要你不是计划拍摄反转片给杂志供稿,一般的负片绝对应付有余。好象前几年,有个欧洲挺大牌但是有点投机的老家伙用它拍了一年的一个旅游专题,又出书又展览,粑粑实实的火了一把,μ-2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μ-2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它具有很好的防水和防尘性,在一般的小雨里拍摄不会有任何的问题,而雨雪天在旅途中是很常见的风景。
另外,和它具有的品质相比,μ-2的价格惊人的便宜,不带日期后背的只需要不足800元,无疑要远远超过同价位的其他相机很多。
另外,它体积小,特别适合女孩用。

YASHICA T5
YASHICA通常是生产中低档相机的,名声不大也不小,但是这款YASHICA T5在职业摄影师中却享有极高的声誉。当然这主要要归功与它使用的carl zeiss的35/3.5镜头,美国的《大众摄影》认为它的成像“超过了很多比它贵10倍的相机”,吹捧的有点过,但它的确是这个级别的机器里最好的。
YASHICA T5在国外被称为YASHICA T4 super,它秉承了著名的CONTAX T系列袖珍独特的俯视取景器,这样摄影者不用把相机举到眼前,可以把YASHICA T5放在腰间,通过机身上面的取景器观察拍摄,这样不容易被你拍摄的对象注意到,实在是偷拍利器。著名的JURA版主极爱此功能,并用它拍了很多很出色的片子,我很诧异他是怎么在那么小的俯视取景器上选择构图的,这只能归结为天赋异禀。
在大概是80年代末的一段时间里,欧美的一些职业摄影师对于YASHICA T5的喜好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颇有一些职业摄影师甚至用它来拍摄时尚广告图片,而且片子卖的非常好,很多作品已经到了令摄影迷疯狂崇拜的程度。也不知道是YASHICA T5真的魅力特殊还是大家的神智有问题。
和μ-2一样,YASHICA T5也拥有特殊增强的防水和防尘性,体积也算小,几乎没有人对它的实用性提出过什么意见。
YASHICA T5也没有暴光补偿功能,虽然很多拍摄反转片的摄影师对此感到遗憾,但是他们依然不愿意放弃它,因为carl zeiss的镜头实在是太棒了!

    其他的相机,从镜头的角度来看巴尔达、FUJI的MINI都还算不错。其中巴尔达、T5、FUJI从分辨率上都很好,差别并不大,差异只是色彩表现上的。u2的镜头也不错,但是2.8的光圈并不是太有用,成像也只是可以接受而已,拍负片没问题,做主观的东西也没问题,但是要实打实的东西就不成了。
    当然它们都各有特色,但也都各有弱点。没什么特别可推荐的,如果你对AF格外在意的话就别买巴尔达,而且它现在也不再生产了,出了故障修也难。
    关键还是看你想拍什么,然后再选什么机器。
  
实事求是的说,对于使用廉价袖珍相机的人来讲,多数时侯影像的质量并不是它最大的价值体现,而多是用来拍有趣或者突发的事件,从这个角度谈,这些机器都够用了。
变焦的袖珍相机我不想讨论了,因为我不用。

               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

从90年代初出现第一次高档(或者说豪华)AF的袖珍相机出现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这样的回潮。而到了现在,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最中意的是哪一台呢?
记得当初和巧思前后一起推出来的还有好几款昂贵的袖珍机。其中,一度最出风头的要数CONTAX的T2和莱卡的MINILUN。其实,这两款相机都不会影响我对于巧思的迷恋。T2是一款很好的相机,极小巧,ZEISS镜头具有令人无法抵挡的诱惑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它不是一件摄影工具,更适合对影像品质有鉴赏力的旅行家和女士使用。如果不考虑AF的功能,我倒更喜欢它的前一代产品--需要手动对焦的CONTAX T。
MINILUX的情况可能还要更糟糕一点,虽然它拥有40/2.4这样的大口径镜头和响当当的商标,但它的确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体积说小也不小,镜头说广也不广,操作虽然说不上不方便,但也不突出,价格那就更……
同一时期推出的还有昙花一现的NIKON 35TI和28TI。这两款昂贵的袖珍机的出现根本就是为了炫耀NIKON的经典技术,纯粹的收藏品。产量很低,工作效率也很低,调整一下闪光灯的模式要莫名其妙的按很多次极小巧的按钮;35TI和28TI都极力夸耀它的复古形式的指针式显示盘,美观固然,可靠性却是个麻烦,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怎么打算把它带出去拍照片除外。但是,它们的确拥有一个锐利的镜头和在当时最出风头的3D测光方式。
这股风潮过去了不几年,又有2个厂家试图在这一赚钱的领域有所突破。
MINOLTA的TC-1几乎拥有了豪华袖珍相机应该有的一切,坚固而豪华的钛金属外壳、小巧而又优雅的外型,高素质的镜头(虽然3。5的最大光圈显得稍微差了一点)……这些使得它赢得了一切--除了市场,不过说实话,这台机器也没想成为每个摄影师和爱好者手中的工具。TC-1的麻烦除了昂贵的价格以外,也怪它生不逢时,和RICOH GR1S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当时看来RICOH GR1S更受关注,几乎完全抢了它的风头。幸亏,TC-1真金不怕火炼,到现在越来越被大家珍惜,可惜产量不大,没法更受欢迎。
当然,前面说到的RICOH GR1S也很好啦。在它刚刚推出的时候,我一度以为我可以重新考虑我的袖珍机配置,我的2台巧思可以安心退役了。因为GR1S实在具有太大的诱惑,世界上几乎最轻巧的外形,优质的镜头,简单实用的测光方式,便捷的操控方式。但是亲身的经历以及道听途说的一些关于GR1S可靠性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使得我不停的审视我的巧思:它陪我上过若干次高原无人区、在零下10多度以及海拔6000米的雪线以上经常被使用,它一节电池可以拍多达5000张照片!除了不能换镜头以外,它从来没有耽误过我拍摄任何的照片……这些都是一部专业相机必须的品质。所以我没有痛下狠心,反倒是开始启用我的24K纯金HEXAR。

   当然,这几部袖珍相机的镜头也都非常的好,徕卡的MINILUX就不用说了,基本上就是LEICA镜头技术的精华,我个人感觉纯从画面上是要比GR1S的镜头好。不过也很平常,MINILUX的40毫米镜头太接近标准镜头了,而标头从技术上是是最容易做的,相比起来广角镜头是很难做的,而且越广的镜头设计起来越难。所以标头和广角镜头是不能比较的。
而CONTAX的T3用的是新设计的Carl Zeiss Sonnar T* 35/2.8镜头,除了“完美”,我找不到任何其他的词语来形容它。如果喜欢35毫米的袖珍相机,试试它,会对镜头有全新的认识。
    看国外的测评,TC-1的28/3.5镜头也非常的好。说到这里,还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几只袖珍相机为了证明自己的镜头的成像质量,都做了适用于徕卡M系列的限量版本,Minolta TC-1用的鏡头,后来作成了ROKKO 28mm/3.5 for LEICA LTM;RICOH GR-1用的鏡头,后来作成了GR 28mm/2.8 for LEICA LTM;KONICA HEXAR用的鏡头,后来作成了HEXANON 35mm/2.0 for LEICA LTM,酷吧。

所以说,比较这几部相机的镜头不是很有意义,因为焦段不同,关键是看你想用什么样的视角了。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28毫米和35毫米是袖珍相机最经常要用的焦段。
如果从这几部机器里一定要选一部机器是很困难的。我的建议是,同时购买和使用T3和GR1V(或者GR21)!!
兄弟们,仔细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吧,实际上,同时使用T3和GR1V(或者GR21)已经足够拍非常非常多的东西了,甚至对于我,几乎够拍我的全部了。真正大气的东西不是需要我总拎着200/1.8就能拍出来的,这绝对是摄影真理。
哦,如果只买一部相机的化,我会选择T3。

另外,对于初学者的一点建议,因为袖珍相机的技术限制。它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不能如专业单反机或专业旁轴机那样能够应付多样和复杂的拍摄条件。所以,建议你不要对袖珍相机的能力报有过分的依赖性。袖珍机最适宜的拍摄情况是在携带其他器材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拍出应时的图片,而不是能适应一切场面的全能武器。
    技巧方面:通常使用袖珍相机的广角镜头拍片的最大问题是画面太空,所以使用广角镜头拍东西的时候不妨在取景后再向前跨一步,当然,站悬崖边面朝外除外。

而对于老手的建议是,不要轻视你的袖珍机,天天带着,时时带着,千方百计的熟悉它,把换机器和镜头的时间花在真正把握和创造影像本身上,它会拍出你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技巧方面:带块测光表,控制好光圈;平时多练技术,拍的时候把它当大机器构好图。

附件1:
    上面提到了最少的镜头配置,这里附上我原来写的一篇文章,希望觉得这篇《七种武器》不够过瘾的兄弟们可以感觉稍稍得到安慰。
    因为这篇文章是给一个杂志写的,里面有些东西是和《七种武器:之一》有重复的,望大家习惯。我有这样一个习惯,无论写什么文章,总喜欢加点过去自己的东西进去。

:)

               《最少的镜头配置》

考虑器材的问题多了,考虑摄影本身的问题就少了。
这是我很多年以前就明白的道理,但是应用起来的确有些实际困难。
我总是希望我拥有尽可能多的器材,这样在开始动手之前可以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而在拍摄的时候又总是希望使用尽可能少的器材完成。
当然,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一个职业摄影师会不考虑成本的做器材的配置。所以如何用最经济简洁的配置来完成工作几乎是必须要考虑的。

很难一言尽述所有关于镜头的配置,那就让我们从可能最少的镜头配置分析起吧。
要说在前面的是,这里的最少的镜头配置指的是摄影师的主力器材配置,对于一个有好奇心的摄影师来说,更新和更强劲器材的诱惑通常是难以拒绝的。很多摄影师都不会抗拒听从同行们的介绍并且尝试新鲜的镜头,然后再决定是否把它加进自己的主力配置中。

                 一只镜头
很少有摄影师是只使用一只镜头的。但是也有大师例外。
众所周知,摄影※※上最传奇的大师布列松一生只使用很少的镜头,主要就是一只50毫米标准镜头(其实在他刚刚开始摄影的时候还没有广角镜头,而在后期他同时也使用35毫米和另一只中焦镜头,只是使用率非常的低,并不引人注意)。布列松是可以把标准镜头发挥到极至的大师,他的成就太高了,以至于后来的摄影人都试图突破他的标头模式。
再用一只镜头的大师就是寇德卡,在他的摄影初期一直到他被认可为大师之后很多年他一直使用一只25毫米的镜头。到现在他的风格还是这样的固执,尽量用少的器材,当然,这和他采取流浪的摄影方式也有关系。
现在只使用一只定焦镜头的职业摄影师已经非常的少了。当然还有一些顶极的摄影师在拍摄某一类题材的时候只用一只镜头,并以此形成和巩固自己的风格,通常来讲只用一只定焦镜头的摄影师的选择不会是中焦或者长焦镜头。比如偏好35毫米镜头的纪实摄影师、只用标头或者21毫米的时尚摄影师在欧洲都很常见,特别是从80年代到现在。
使用一只定焦镜头摄影师的相机通常选择的都是欧洲的品牌,LEICA M6或者哈苏的机身。比较有性格的选择是哈苏的903SWC(现在升级为905SWC了)。903swc与其说一台相机,倒不如说就是一只镜头。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BIOGON38/4.5镜头(相当于135相机的21毫米镜头),由于采取的是全无变形的对称结构,它已经被公认为是中画幅超广角镜头的光学极限。903SWC的镜头是不能够更换的,而且价格不菲。因为这样的结构只能使用在象903SWC这样的旁轴相机上。而使用一只这样镜头相机的摄影师,会要求自己的工具能够达到最顶级的光学品质和极强的通用性能。很庆幸的是,哈苏拥有庞大的500系列配件,这些使得903SWC的使用者可以利用一台机器完成非常广泛的摄影工作。
当然,还有一台相机在性能上可以超越903SWC,这就是ALPA。虽然号称世界上最昂贵的民用相机,但是ALPA的价格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但它可以达到的光学质量和便利性却是世界上最好的。使用ALPA相机的摄影师不会是刚接触影像的新手,很多人以后都很少再使用其他的相机,对于他们来讲,完整的挖掘ALPA的光学潜力的乐趣是最大的快乐。这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镜走天涯”。
说到一镜走天涯,自然免不了要提到变焦镜头。其实很多职业摄影师的工作性质(比如要求质量不高的旅游摄影、一些小报的社会新闻摄影等等)对于光学质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变焦镜头对于他们来讲完全够用,但是我个人还没见过只使用一只变焦镜头完成拍摄的摄影师。
从我个人的使用来讲,我不认同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一样好的说法。当然,如果有一些特殊原因,非要我选择一只变焦镜头走天涯的时候也有一些可供选择。我接触过的特别好的变焦镜头包括ZEISS手动对焦的28-85头,以及莱卡M系列的28-35-50mm镜头,另一只CONTAX G系列的35-70mm镜头的变焦头成像也令我满意,但是广角端不是很够广,因而影响了它的实用性。另外,ZEISS新的N系列卡口AF的Zeiss Vario-Sonnar T* 24-85mm f/3.5-4.5 N镜头的确是非常的出色。
另外一种使用一只镜头的可能是使用全景相机,120是这样,135也是。尤其是可以使用双画幅的哈苏XPAN,它在使用24X36毫米画幅的时候相当于标准镜头,而在使用24x65毫米的时候大概相当于24毫米的视角。

                      两只镜头的选择
两只镜头的选择范围就宽多了。
一只24左右的超广角和一只90或100毫米的微距镜头是很多野外摄影师的标准配备。由于需要经常的跋山涉水,器材不可能太多,通常他们都是在这两只镜头的基础上工作的,偶尔需要的时候或许再加上一只中长焦的变焦头。
而很多在欧洲做纪实专题拍摄的摄影师的典型装备就是一只大口径的标头和一只广角镜头。通常他们都会选择LEICA M系列的机身,有趣的是虽然只携带两只镜头,但是他们有时会携带超过镜头数量的机身!
两只镜头的选择困难多数是来自于如何确定第一只镜头,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一只镜头是哪支的问题。一直有一种说法:50mm标头最符合人看东西的比例,是最真实的镜头。因此标头常常被推荐为初学者的首选镜头,从标头开始入门。
但是现在的摄影师们已经多数不这么认为。首先,符合人眼看东西的比例和看东西的效果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拍照片视觉效果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用人眼看东西看的是效果,包括:它(或他,她)是什么?在哪儿?周围有什么?等等。标头虽然在透视比例上和人眼很接近,但它所拍片子的效果和人眼所见效果有较大的差距。
    现在颇有一些摄影师认为广角镜头更容易表现远近比例,更容易透过环境表达出气氛,而且放大后的效果才更接近人看东西无边际这一视觉效果。当然,有一定限制是必须的,如果你觉得24毫米和28毫米的镜头有些夸张和变形,那么可以做出妥协:35mm的镜头实际上更接近人眼所见效果,也是最真实的一种镜头。现在很多马格南的摄影师都屏弃了开山鼻祖布列松的建议,把35毫米镜头作为他们的“标准镜头”。
    另外,35毫米或50毫米镜头的选择区别也与使用人的视觉习惯有关。有人看东西的习惯是局部性的,而有人看东西是散开的。前一种人大概习惯用50mm头,后一种人用35mm会更顺手。同时由于50mm头正好在广角和中焦之间,它实际上是很难用的。对于许多视线比较开的人来讲,拿50 mm头拍东西很难。因为一般人看世界的视觉方式是28mm或35mm式的,用50mm标头时他会觉得有局限。
    说到这儿,有没有看东西既全面照顾又能重点观察的人呢?估计用28-300mmZOOM的用家们多属于这种(呵呵,开玩笑)。

选择一只广角也是件颇另人头痛的事情。通常的建议是如果你使用的第一只镜头是50毫米的标准镜头,那么28毫米的标准广角是比较好的。因为50毫米的镜头是完全没有变形的,如果有一只过广的镜头和它配合的话,变形可能太刺眼了。当然,很多摄影年龄比较长的人也会选择35毫米镜头和50毫米镜头的配合,不过在中国很罕见。
而如果第一只镜头是35毫米,一只21或者24毫米的镜头可能可以更方便的给35毫米镜头搭把手。另外还有摄影师喜欢把一只35毫米镜头和一只中焦镜头(比如75毫米或者90毫米)结合起来,在早些年很多摄影家甚至认为,他们可以用35毫米的镜头加上90毫米左右的镜头拍摄几乎所有的东西。这样的摄影师往往都是岁数比较大的,拍摄题材可以不必暴风骤雨按快门的那种。

两只变焦镜头的选择则比较简单。传统一点的摄影师多数会选择28-70毫米和70-200毫米这样的镜头;而也有很多摄影师选择了17-35mm/2.8和70-200mm/2.8这样的配置,因为对于他们来讲,标头拍的图片太不具备视觉冲击力了,可以甩掉不用。

                 三到四只镜头的选择
很多摄影师使用3-4只镜头在常规的摄影中。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我个人都把21、35、90作为我的标准配备,几乎可以应付我的所有拍摄了,包括纪实类、少量的风光和商业图片。
前两年,我很吃惊的是我发现我的有些欧洲的摄影师朋友都在使用28、35、50这样的镜头配备,似乎视角太接近了。而如果是拍摄同样题材的美国摄影师,他们的选择通常是20、85和300。从镜头的配置上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域的摄影师处理影像之间的巨大差异。
去年陪马格南图片社的一个老大级的人物拍片子,趁机翻了翻他的摄影包,看见里面的器材竟然是一台M6和28、35、50镜头各一只,还有一台EOS的机身和35/2、50/1.4两只很普通的镜头。看他拍晚上的片子实在困难,我好意要把24mm/1.4L借给他,他拒绝了,原因竟然是:“太广,控制不了”。
让我们来问问欧洲大师们:“如果你的镜头不够广或者镜头太短够不着怎么办?”他们的答案很简单:“不拍”。呵呵,酷吧,其实这里面蕴涵着很深的摄影观念,一个摄影师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的把所有的东西都拍下来的。
对于使用变焦镜头的摄影师来说,3只镜头的配置是最简单的,通讯社的摄影师们的选择无非就是一只超广角变焦、一只标准变焦和一只长的变焦头。
如果是变焦和定焦镜混合使用,多数摄影师会选择一只超广角变焦、一只长的变焦头以及一、两只大口径的广角或者标准镜头,也有些摄影师把定焦头的配额交给一只微距镜头或者一只大口径的人像镜头。
听起来三、四只镜头的选择无非就是这些。但是,不要低估器材厂家和摄影师们的创意。我见到了一个拍摄题材非常广泛的摄影师使用3只非常特殊的镜头,它们是CANON公司的3只移轴镜头,TS-E 24/3.5L、TS-E 45/2.8和TS-E90/2.8。当然需要手动对焦,但是确实可以应付很多的特殊的摄影场合。和通常理解的不同,移轴镜头不仅在拍摄建筑时,在风光和人像领域都很有发挥余地。
    
    另外的一个问题是镜头的选择会品牌的选择的影响,很多时候摄影师对于器材品牌的抉择也会影响常用的镜头的选择。不同品牌的厂家对于镜头的发展各有侧重,所以摄影师在决定的时候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比如同样是广角、中焦和长焦各一只的配置,在广角段,尼康F/1.4的是28毫米,而佳能的是24毫米,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摄影师有时候不得不在自己喜爱的焦段和所需要的大口径光圈的冲突中做出选择。

                 五到十只镜头的选择
一般的来说,5、6只镜头已经可以覆盖一个摄影师常用的所有焦段了,更多的镜头也会给装备的携带和运输带来不便。其实通常摄影师最喜欢使用的镜头通常不会超过3-5只,而其他的镜头多数是为应付一些特殊的场景拍摄。
还记得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廊桥遗梦》,里面讲述虚构的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使用的就是5只24mm,35mm,105mm,180mm和300mm的镜头。基本覆盖了从超广角到长焦的所有焦段。
另外一种情况是摄影师通常会携带几种不同系统的摄影器材,比如35毫米的单反相机和旁轴相机,或者是135和120,这样他们使用的镜头数量看起来会很大,其实主要还是那几个焦段的。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一些摄影师在6X6中画幅相机上习惯使用的镜头的视角要比35毫米相机上用的窄,因为通常6X6画幅的四个角在视觉上会显得比较的松。
    镜头一多起来,其他的麻烦自然也就多起来了。不是所有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都有兴趣和能力拥有太多的镜头,特殊的镜头通常也是昂贵的,包括大口径的长炮。对于国外的职业摄影师来说,偶尔使用的长镜头通常是去租赁店租来用的。我知道通常摄影师自己买的最贵的长炮就是CANON的200/1.8L那支,很多在欧洲的时尚摄影师都在用它来拍商业片或者T型台的表演。而拍摄体育摄影和野生动物摄影使用的特殊镜头(比如NIKKOR 1200-1700mm镜头或者CANON的1200mm/5.6)多数都不是摄影师自己买的起的。
    有些相机是很有趣的,它提供的镜头不是很多,但每一只都很有用,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旁轴相机上。因为它们的镜头都要比单反相机的镜头小、轻,一个钟爱旁轴相机的摄影师有可能携带两台5、6只镜头在身上而不会成为很大的负担。
  
            更多镜头的选择
同一台相机用很多镜头的多数是商业摄影师或者风光摄影师。他们拍照片比较的从容,所以也有时间仔细的选择最适合的镜头。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资料上看到,美国《国家地理》的某个摄影师携带十几只镜头、七八个机身以及无数的附件为了一个专题的拍摄,其实,那多是一些拍摄特殊题材的摄影师,尤其是水下摄影和野生动物摄影。
另外,美国《国家地理》也是个怪物,他们每一张照片一定需要特殊的、但是又要一般读者看的懂的别致视觉效果,还要尽量讲究用光。所以它的摄影师们要千方百计的拍出与众不同的影像来,这样复杂怪异的器材需求也就很难避免了。虽然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们可以很威风的携带※※※※般的器材上路,但是他们的名声和他们的器材常常不成正比。这一点看看更权威的摄影大师们的评论就可以知道,普遍认为《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们花哨的东西太多,而对于影像挖掘方面的贡献太小了,当然,《国家地理》本来是一家主流大众刊物,更看重的当然是影像的商业化,似乎也无可厚非。
随着镜头数量的增加,还有一个东西是一定要有的,那就是摄影助手。否则拍着拍着,一紧张起来就不是你玩机器而是机器玩你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一旦某位摄影家成了名,就很可能受到某些厂商的赞助,那时候他自然就有机会携带一箱子零七八碎用不着的东西出门了。其实在西方,除了商业摄影师,很多很严肃的纪实摄影师和报道摄影师都是很穷的,不可能买的起那么多昂贵的器材,即便他已经成了大师!

[xitek 编辑于 2003-01-28 10:02]
相关标签: Contax T3 Minilux Yashica T5 Zeis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60625 回帖:17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9.156
主题: 46
帖子: 3159
注册: 2002年9月
Contax T 安静过 Leica M.小过 Rollei 35
[大内高手 编辑于 2003-07-19 22:2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97
主题: 8
帖子: 1141
注册: 2002年10月
阿囡阿囡
minolta TC-1都几好玩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235
主题: 28
帖子: 1332
注册: 2001年12月
我想买一个安静的相机,同时光圈也要大些。主要用于室内point-and-shoot。黑巧思Konica Hexar  35/2应该是最好。可是太难找。CONTAX T3 成吗?当然我知道LEICA也是安静的,可是太贵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541
主题: 6
帖子: 147
注册: 2002年5月
看了之后,迎着“非典”的春风,上礼拜到广州康泰买了一个70周年纪念版,回到广西以后接到通知:凡到过广东的,一律隔离7天检查身体,举报一个奖励500。只得举家出走,(好彩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挨饿)可到处是天罗地网,我挨喷消毒水都挨喷晕了,看来我这漏网之鱼也躲不了多久,只有回去自首了。在此与大家振臂齐呼:“打到大毒枭G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9
帖子: 312
注册: 2002年10月
我用袖珍相机拍的PP,大家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2
帖子: 355
注册: 2001年8月
好,打印存档!
等下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40
注册: 2003年3月
G2兄啊,看来我想买T3的念头已经被你这一"枪"直打到心脏里去了,惨了我看我要流血过多了?你要负责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008
主题: 45
帖子: 1867
注册: 2002年11月
多谢G2兄指点。

Contax Tvs III

锁定(毫无疑问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G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83
主题: 31
帖子: 960
注册: 2000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独孤求胜:
“不可拆卸变焦头的超轻便袖珍相机最顶级的”毫无疑问是CONTAX TVS3型,使用的镜头是30-60MM,我觉得也是最好的焦段。但是也比较贵哦,5000多吧。

ych:
我使用的情况看,T3、GR1V或GR1S、GR21、HEXAR拍反转都可以。
T ZOOM的镜头我觉得还不到我的要求,T5的勉强吧,不过没有暴光补偿,拍反转效果不会太好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359
主题: 5
帖子: 156
注册: 2002年10月
我的T3已经快用一年了,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老渔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ych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6.995
主题: 88
帖子: 7962
注册: 2003年1月
请教G2:

----------------------------------------------------------------------------------------------------
ych:
T4ZOOM我用过,感觉镜头还可以,如果用来旅游一般玩玩,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用来工作,或者拍反转,似乎不够。买来给女朋友玩合适。
----------------------------------------------------------------------------------------------------

袖珍机中,用来工作,或者拍反转,能胜任的有哪些(高级旁轴不考虑)?

T3?GR1V?GR21?这几款较常见。

另:T ZOOM 和 T5 比较能否赶上后者?

[ych 编辑于 2003-04-08 16:5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008
主题: 45
帖子: 1867
注册: 2002年11月
G2兄:

游戏之作,劳您过眼,见笑了(非常还加两个!!)。刚从领导岗位上基本退下来,练练文笔(以及打字速度),也力图保持一下全面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实仅是一个只拍负片的小虾,上不了无忌的台面。)

请教G2兄,不考虑银子的话,带不可拆卸变焦头的超轻便袖珍相机最顶级的是哪一款?变焦范围大概35-70(理论上越小越好,当然使用上相反),因为除了拍风景,还会经常用来拍人像,就是想随身携带。银子不缺,缺的是体力。

以前无人指点,不懂行,冲着PENTAX ESPIO 120SW(28-120/5.6-12.8)获得大奖的名头就立马拿下(2001年¥2000,自动对焦失灵,保修过一次),后悔啊。

多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G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83
主题: 31
帖子: 960
注册: 2000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ych:
T4ZOOM我用过,感觉镜头还可以,如果用来旅游一般玩玩,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用来工作,或者拍反转,似乎不够。

买来给女朋友玩合适。

独孤求胜:
文章写的非常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008
主题: 45
帖子: 1867
注册: 2002年11月
关注袖珍相机的大侠们:

请顺便关注一下你们一定会感兴趣的我在无忌器材论坛下的原创长贴,主题为:玩家必备的优质迷你(桌面型)脚架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46123
(附:对吉多思专业三角/独脚两用迷你脚架QU100利弊的详尽客观试用评述)

请参与讨论、推介。

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ych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6.995
主题: 88
帖子: 7962
注册: 2003年1月
看看这部机如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167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01.837
主题: 151
帖子: 18381
注册: 2001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G2兄:
“袖珍相机”还应该包括袖珍的120相机啊,比如FUJI645、MAMIYA 7、ROLLEI TLR等等,何时放袖珍120相机的毒???
焦急等待中,先上个图助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G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83
主题: 31
帖子: 960
注册: 2000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梦深蓝,我喜欢简约的文字风格,我觉得我多数时候符合。有时候不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
1,事情有时候不是黑或白那么简单;
2,有些情况在正式发布之前,我不能说。

flyoo:从第一到现在差不多4年了,我估计还要3年,谢谢您的关注。虽然慢,但我会好好写,争取不让您失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3.014
主题: 7
帖子: 1239
注册: 2003年1月
到现在放了几次毒啊?最好能整理一次大施放,避免局部中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1.121
主题: 27
帖子: 475
注册: 2000年6月
--好文!--
1. 七种武器是指...?
2. 等武器出全我要等几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738
主题: 121
帖子: 9274
注册: 2001年11月
G2:
文中罗列了一堆轻便相机KONICA的HEXAR(巧思)、理光的GR1S、和CONTAX的T3,甚至还提到μ-2,YASHICA T5 ,逐个评说,似乎这台也挺好,那台也算不差.
但你选T3,呵呵,把T3衬托的--象百花中的牡丹冉冉升起!
慢性子的人很易中这毒,此时此刻,连骨髓都流窜着T3的血液.没跑的啦!
性急的人,可能免遭此灾.
这跟文章风格有关.
G2,能说说你喜欢哪种文章风格?

[梦深蓝 编辑于 2003-04-04 11:2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6.623
主题: 6
帖子: 12391
注册: 2003年1月
=========================
一个月怎么也得拍10几卷才不会有手生,如果你真的很忙,买个小数码相机,没事就多拍拍,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自己独特的影象风格,然后以后拍重要的东西事会用的上。
=========================

哈哈,我现在就买了一个小V3,天天带在身边拍,不知什么时候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这篇文章比那篇旅游摄影对我更有帮助,谢谢,收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G2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83
主题: 31
帖子: 960
注册: 2000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小蔡:你对镜头的“素质”有点太苛求了啊,呵呵,你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吗?你现在还没认真拍照片呢。其实极少有人有你这么好的条件啊,而且对器材又了解。找个有趣的故事拍拍吧,要不多可惜啊。

别老进进出出的辣!!

向北:一个月怎么也得拍10几卷才不会有手生,如果你真的很忙,买个小数码相机,没事就多拍拍,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自己独特的影象风格,然后以后拍重要的东西事会用的上。

阿莫西林:我和你的使用差异在于,我经常用袖珍相机做主力相机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1.857
主题: 42
帖子: 1242
注册: 2003年2月
难为G2了,这么长,看得我好累!不用说贴这么一长篇了。是一篇好文,可惜在数码普及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消费级数码,这些不可换镜头的顶级袖珍的意义何在?如果说当今数码还是难撼动FC的地位,这也是再slr领域(可能还要算上徕卡的旁轴),在袖珍领域,可能已经是数码的天下了。本文的实际指导意义好像不大了。作者看来只能叹‘文不逢时’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568
主题: 2
帖子: 307
注册: 2003年1月
这是四川唐家的武器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261
主题: 4
帖子: 124
注册: 2003年2月
据说T3也有日本本土产和OEM厂生产的区别,所有有中文说明书的(即对中国大陆销售的版本)均是OEM厂生产,在质量方面与本土版本有差别,不知是否属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32
帖子: 702
注册: 2002年8月
麻烦问一句:T3的过片轨是塑料的,据说很不争气,不知道T3能拍多少个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4
主题: 2
帖子: 134
注册: 2002年10月
我的u2阴天时不行,光线好时可跟单翻一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46
主题: 28
帖子: 429
注册: 2000年5月
G2,
虽然没了幼儿园,但我现在拍摄的唯一主题就是小女儿。
除此之外的技艺生疏了许多,倒也自得其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942
主题: 563
帖子: 12337
注册: 2000年7月
优质内容勋章
今天闲来无事,在G2的大作后面,狗尾续个貂.
   我也是喜欢小相机的人,不过我和G2不一样,我喜欢高级袖珍相机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喜欢旅游,不是正经拍照的,所以轻便高素质的这类相机我就很亲睐.
   来日本后,我买的第一架这类机器就是GR10,GR10的售价在日本的正规店里一直比国内的GR1V还贵.我买的那个是个银色的版本,做工不错,可能真的如G2兄说的,面向日本销售的和面向国内销售的GR系列产品,质量不一样(当然价格也大大的不一样).所以国内朋友对GR产品的经验不适合我.
   对GR镜头的像质,我没有什么好说的,第一感觉是堂堂正正,我用它拍新宿的建筑和街景,畸变几乎看不到,层次过度都很好,完全是SLR镜头的感觉.由于我当时用在GR10上的底片都是森西亚业余反转,所以不好和现在那些用RVP,RDP,100S,100VS的徕卡或者巧思镜头的底片做比较,不过已经够好了,所以最近有一阵子我考虑购买一架GR1V来用.
   另外GR10的闪光输出很准确,只要在"够得到"范围内,我的感觉比较恰到好处,这一点也为日本一些专业杂志所肯定.
   对于GR系列机身的操作性能,我是很欣赏的,它没有什么需要复合按钮操作的功能,功能转换起来很快,也很就手.
   在买GR10的同时,我也为朋友推荐了个FUJI SUPER MINI的2代版本,叫什么"TR***"来着的,价格是GR10的一半,"可惜"我那个朋友只用它拍负片.不过即便如此,在和GR10偶尔拍的负片比较中,它的锐利和色彩要胜出一筹,反差似乎也大些,很清楚,但没有GR镜头的那种小资情调.可惜FUJI后来没有对此好好发展,搞出个什么LIMITED的豪华版本出来.
   在有了GR10后,虽然有些后悔没上GR1S,但忽然对TC-1有了兴趣(毒都是慢慢中的),说来搞笑,对TC-1中毒,是由于觉得它那个另配的枣红色速写皮套很酷,但对它镜头暗角却很"憎恶".虽然想着它,但最后上了MINOX,这是标准的"MADE IN GERMANY",也是目前代价最小的"MADE IN GERMANY",可惜我买的是GT-S不是GT-E的,拍反转的时候,感觉测光有些不是很合适,后来折腾一年多就卖了,现在想想有些后悔.MINOX的镜头虽然很好,但感觉还是有点"傻瓜"的味道,特别是表现开阔空间的时候.
   在玩MINOX的时候,我同时还大玩了一把ROLLEI 35系列,这个东西以现在眼光看,镜头虽然很牛,但机身更酷,为它脱裤子的确是金属爱好者的享受.
   在日本玩器材的不好就是你同时有太多的选择,而且要想得到也太容易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快的失去兴趣.当然这种兴趣的失去是暂时的,下次再来的时候,会看得更加客观些.

   器材里面总有些是好玩大于好用的,同样也有些好用大于好玩的,无聊的生活可以让你爱上前者,但一次大规模的摄影活动后,你会开始考虑后者.总而言之前前后后,进进出出才有快感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七种武器之三:袖珍相机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